当前位置:首页>学术研究

专业市场内生报酬递增机理的探讨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9-09-17 02:43:31
打印 分享到:

专业市场内生报酬递增机理的探讨

刘天祥、李冠华

(湖南商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专业市场是中国城乡商品流通各种业态中成长*快、比重*大的一种,30多年的迅猛发展中对于推动中国竞争型消费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对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加、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的就业需求、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但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市场的发展却呈渐渐衰退之势。基于此,国内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专业市场消亡论”,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国各地方政府对于商品流通的规划与决策。本文从内生报酬递增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专业市场内生报酬递增机理,来证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专业市场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国情和初级社会发展阶段的商品流通形式还将长期存在。

关健字:专业市场内生报酬递增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71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专业市场在商品流通领域呈现出巨大的活力与发展潜力,主要表现在:①专业市场单体规模不断扩大,在亿元专业市场的统计中,年末出租摊位数、营业面积、市场成交额数量都在逐年上升。例如,2010年我国亿元以上农产品批发市场981个,交易总额约10593.2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7%。全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有近20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年交易额超过了百亿元。②专业市场与产业互动及其联动效应不断提高。我国许多小规模专业市场经过整合、转型、提升,逐渐形成了由若干个全国性市场和一大批区域性市场组成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专业市场体系并具有“1+1>2”效应的新型专业市场。以东部沿海省份为例,浙江省约有专业市场4300个,年交易额5000多亿元;产业集群总产值达1840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以上。③专业市场在民生领域的作用不断扩大。现阶段,我国在商品流通领域尤其是消费品流通领域仍以专业市场为主要流通业态,以专业市场为媒介的商品交易额大约达到全国社会消费品流通总额的50%以上。此外,专业市场在解决的就业人数、提供的财政税收、对于实现区域社会的稳定、精神文明的建设都直到了显著的作用。

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以专业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前工业化时期对于推动竞争型产业的发展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他们的国情与中国显然不同:明显不同于中国的产业结构、规模生产水平、商品消费水平与基础设施水平,使得在现如今大规模品牌生产集团和商贸集团脱离专业市场创建各自企业的品牌和营销网络,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专业市场作为一种源自于发展中大国竞争型产业中小微企业的公共交易平台,在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渐渐衰退。基于此,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了“专业市场消亡论”。但当今中国的专业市场蓬勃发展的这一现象该如何解释?我们认为,改革开放的中国专业市场之所以呈现快速发展之势,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既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内生报酬递增机制的作用。

二、专业市场内生增长报酬递增理论模型分析

2. 1内生报酬递增理论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一般解释

内生增长理论是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发展起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源自于Y=AF (N, K),在规模报酬不变与边际报酬递减的作用下,人均增长会趋于稳态增长。加入技术进步因素后,跃然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技术进步是外生变量,对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却不能很好地解释。由于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技术进步是由人们的行为决定的,也是可以通过政策等加以影响,在不同的经济中期水平很不相同。因此,当新古典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增长时,可以将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等重要参数作为内生变量来考虑,从而可以由模型的内部来决定经济的长期增长率,这些模型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内生增长模型的核心思想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把技术看成是内生变量,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的技术进步决定的,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又源自于分工与专业化、规模集聚下的外部性、知识溢出与信息外溢等因素的存在;并且这些因素的发展又是可持续的,引发技术进步的可持续性,引发长期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内生增长理论的逻辑在于:通过分析技术进步的过程以及技术进步产生的原因来使技术产生于经济系统内部。

在内生增长模型中,技术与知识或人力资本密切相联,一方面,内生增长模型中把技术、知识与人力资本视为同一概念,探讨其特殊性质所能带来的收益递增;另一方面内生增长理论把知识(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视为取得技术进步的主要原因。设新的生产函数为Y=AK,A为反映技术水平的常数,K为人均资本存量则人均产出为y=Ak。若规模收益不变:入Y二A(入K),资本的边际产品不变为常数。图示:

图2一,AK模型

从上图可以看出,AK模型的内生增长理论模型提供了一条内生化稳态增长率的途径,内生的技术进步决定了长期的增长率。专业市场是完全竞争产业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外化。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组织制度,专业市场交易中,为什么会出现内生报酬递增?是如何递进出现并引发交易效率提高的呢?内生报酬递增的产生条件是什么?

2.2专业市场交易内生报酬递增机制的发生机理与传递过程

一种交易制度能够替代另一种交易制度并在较长时间时具有生命力,重要的内生变量是单位收益水平的变化。这一指标常常用单位面积的年交易量来估算。1而在既定的假设条件下—经营商户专业市场内的集聚经营、近似完全竞争的运营机制及其有效运行,会形成专业市场的聚集收益大于聚集成本、内生报酬递增机制出现。这一机制也清楚地途释了现阶段中国专业市场蓬勃发展的机理,也是专业市场作为一种业态所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指标之一。

专业市场是完全竞争产业在商品流通领域的外化,是由双重经营主体构成的具有完全竞争营运机制的经营场所。内生报酬递增原理在这里同样得到完全释放。专业市场的资本营运流程是由专业市场经营公司来组织实施的。专业市场的商品经营流程则是由入驻经营商户来具体组织的。如同在商品生产的环节形式一样,经济社会中诸微观主体经济行为中出现的外部性及其引发的内生报酬递增现象自然也在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形式—专业市场营运过程中表现出来。具体地说,双重经营主体各自经营流程间、相互流程间的有效经营均会引发外部性现象—客户共享效应大于市场分割效应。专业市场双重经营主体在市场营运中的商品交易行为引发的内生报酬递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主体市场内部分工引发内生报酬递增

1、同一专业市场入驻经营主体通过经营区划体现出来的内部分工。同一专业市场内部,划区经营的经营体制促使入驻经营商专业化经营。专业化经营不仅仅会促使诸经营商户之间提升对于专业经营的商品、专业生产的厂商、专程购买的消费者群、专业服务的物流等有更多的深入的认识,同时更会引发相互之间的信息外溢,从而提升专业经营效率,引发内生报酬递增。

2、专业市场集群体现出来的子市场之间的内部分工。专业市场集群会引发专业市场经营比之单一专业市场经营的更大层次的经营分工。

3、专业市场经营公司与商品流通体系内诸经营业态在市场定位之间的分工。专业市场与百货公司、超级市场、连锁经营等商业经营业态之间会出现经营分工。

(二)外部性引发内生规模报酬递增

1、同一区域内,作为开拓者的市场开发商,先期在市场硬件建设、市场广告投入、经营商户与消费者培育、争取政府支持、公共关系维护等项指标上艰苦经营,不但会形成聚集效应,而且会给后续加入的市场开发商甚至其它业态的开发商带来外部性;后续加入的各类开发商继续作经营投入,会反哺前期入驻的开发商,前后入驻的开发商会相互形成外部性。在流通与生产、与消费保持平衡协调的前提下,同一地区入驻的各类业态的开发商数量越大,相互间提供的外部性越多,内生报酬递增现象越突出。

2、同一专业市场内,作为开拓者的入驻经营商户,先期在广告投入、消费者培育等项指标上艰苦经营,会给后续入场经营的商户带来外部性;先期经营所形成的积累性经营技术优势会给后续入场者形成技术外溢;后续入场经营的商户继续作经营投入,会反哺前期入驻经营商户,前后入驻经营商户会相互形成外部性。在流通与生产、与消费保持平衡的前提下,市场入驻商户的数量越大,相互间提供的外部性越多,内生报酬递增现象越突出。

3、每一个入驻经营商户作为完全竞争结构下的微观主体,自身具有可持续规模扩张与报酬递增的冲动,这种持续的冲动也就持续形成外部性源泉,也就持续引发内生报酬递增。

(三)市场集群导致信息外溢引发内生报酬递增

1、生产商之间的信息外溢推动报酬递增机制作用。生产商信息外溢*为集中的平台是商品交易市场。一个生产企业主要是通过自己在专业市场这一平台设置的经销商组织与代理商组织而对其它同类企业生产的产品进行模仿学习而轻易地得到同类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新的知识与信息,可以通过对专业市场交易的其它类产品的信息进行解剖分析而轻易地得到产品开发与创新启示,可以通过引进竞争企业的技术人才而得到同类产品生产所需要的新的知识与信息。这种学习不是单个入驻经营主体的学习,而是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集体学习”。通过“集体学习”,可以使每个经营企业都获得他需要的知识,又弥补小企业没有R&D的不足,同时每个企业都保持它的独立性。这样企业知识积累的速度大大加快,创新能力大大加强。更进一步分析,上游产业的知识创新对于下游产业或者末端消费者也会产生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也是通过专业市场来释放出来的。这样,在商品交易市场平台上出现的知识溢出效应机制使得作为市场经营主体之一的生产厂商既可以节省交易费用,从而实现生产商内生报酬递增,也促进了基于知识外溢效应而刺激的同类产业或不同类产业产品经营商的空间聚集,*终推动商品交易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2、经营商及其环节之间的信息外溢推动报酬递增机制作用。专业市场本身具备近乎完全竞争的运行机制。诸多同类生产商及其代理商在市场内竞争交易,会引发竞争交易中内涵的货源渠道、销售渠道、物流渠道、人力资本、产品经营方式等知识性技术信息无意识的溢出:一是优秀经营商户经营技术的示范与模仿效应引发的信息外溢,二是专业市场运行必需的购、销、运存诸环节的合作与竞争效应引发的信息外溢,三是专业市场诸经营商户之间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引发的信息外溢。三重效应的叠加不仅引发生产商的生产效率提高,同时引发市场经营商的经营效率提高,导致生产商与经营商在对自身*优行为选择过程中引发出市场商品价格会与长期平均生产成本的*低点相切,市场价格*低。这一结果不仅引发生产者福利与消费者福利*大化出现,而且引发专业市场作为经营组织经营效率*高,在商品流通诸业态中的竞争优势也*明显。

3、专业市场经营公司之间的信息外溢推动报酬递增机制作用。专业市场经营公司长时间处于同一经营环境,近乎完全竞争的运行机制下相互之间对于对方的经营理念、经营流程、经营网络都会十分了解,久而久之会自然形成知识外溢,这种知识外溢,加上相互之间形成的正外部性,共同形成专业市场内生报酬递增的源泉。

图2一2连带外部效应推动内生报酬递增

(四)专业市场诸经营主体相互聚集形成学习效应引发内生报酬递增

专业市场的经营主体是一群具有相同的文化认同的群体。远亲不如近邻,存在决定意识。地理邻近与文化认同产生了相互信任,并使得诸经营主体的聚集会产生系列效应:一是学习效应。有效聚集会加快明示知识(产品说明、科学公式、规章制度等)的学习,加快隐含知识(经验、诀窍等)的积聚与扩散,学习效应会引发相互经营效率的提升。二是产生竞争效应。完全竞争的背景下,集聚就会产生竞争效应,竞争效应会产生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与经营费用的节省。三是产生规模效应。规模效应会引发市场定位的深入人心,会引发专业市场中非专业经营户的自动淘汰出局,会引发专业市场中专业经营商户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三种效应自然就会引发内生报酬递增。

(五)连带外部效应推动内生报酬递增

连带外部性是指购买者(终端购买者、终端经营商等)的购买需求会相互影响,尤其是已经购买某种商品的人数量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购买需求这样一种现象。连带外部效应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如果一名消费者的商品需求量随着其他消费者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一名经营商对于某一商品的经营量会随其它同行经营商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一现象就被称为连带外部正效应,*常见的例子是攀比效应。首先从需求角度分析,如图3一2所示:*初市场需求为Dl,D1是个人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水平相加的结果。但消费者如果了解到有更多的人购买了该商品,他的需求会增加,反映到市场需求上变为D2。经验分析表明,在同一环节诸多经营业态中,专业市场集聚速度与信息外溢*快,具有*大的宣传乘数效应,连带外部购买的概率*高,引发攀比效应*大。其次从供给角度分析,*初的市场供给为51,S1为单个经营商的供应意愿水平相加的结果。当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增加时,同样由于信息外溢、宣传乘数效应与连带外部效应,不仅会引发经营商的经营者数量增加,单个经营商户均经营量也会增加,反映到市场供给上变为S2。所以实际上,如果商品价格由50元降至30元,这一方面会刺激购买者人数增加,并且,增加的购买者使得单个的消费者的需求也同时增加。另一方面,经营者数量也会增加,经营商的户均经营量也会增加。两个方面、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就是交易量由3000增加到15000。2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种机制在专业市场运行中的演绎:完全竞争厂商基于技术进步而加快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厂商市场营销借助于专业市场这一平台而集中表达—专业市场平台的营销对于消费者形成了直接外部性—一群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又对另外的消费者消费行为形成连带外部性—连带外部性形成攀比效应—推动商品交易市场的交易量与交易绩效的持续提升。

专业市场诸多入驻经营主体的经营活动实现内生报酬递增,整个市场经营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就大大提高,专业市场作为一种经营业态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就大大提升。从总体上来看,内生报酬递增机制根植于专业市场当中,各方面的要素分析可归纳为一个简单的路径图:

图2一3专业市场内生报酬递增产生路径分析

三、专业市场内生报酬递增机制与交易效率的提高

在专业市场中,由于内生报酬递增机制的存在,使得交易双方之间的交易费用明显降低,具有很高的交易效率。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数据证明,我国专业市场近年来单体营业面积在不断扩大,亿元市场效益逐步提升,单位交易额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不仅如此,我国专业市场良好的发展业态使其功能放大,我国的专业市场不再局限国内商品消费领域,已拓展至海外市场,外贸面积也随之增大。而这些都为内生报酬递增机制提高专业市场交易效率的重要指标。结起来看,专业市场交易效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减少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交易费用。专业市场既提高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分工的效率,又在空间上将买卖双方聚集在一起拥有固定且集中的交易场所,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商品的大量性与同质性、信息的充足性使专业市场形成了一种近似完全竞争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市场的交易价格相对来说显得公平客观,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分工利益的争夺,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费用也随之而降低。

第二,有效抑制了欺骗行为,体现了信用的价值与效益。由于专业市场内的信息相对集中,扩散速度快,一方面可以使买者在短时间内充分掌握市场信息,提高鉴别商品真伪的能力;另一方面,专业市场本身存在的高竞争程度使得交易有很强的合理性。如果一个卖者欺骗了买者,由于买者有充分的商品选择余地和较高的信息传播能力,卖者受到的惩罚将是被大量的买者所抛弃,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会大大降低。正是由于知识和信息快速溢出而使专业市场内部欺诈行为得到有效抑制,自成一种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从而提高了市场交易效率。

第三,降低了市场交易风险。任何交易活动都会因为外在不可预期因素的变化导致相应的风险。在专业市场中,各厂商为打开市场通路,可组织分工打造品牌来降低相应的费用和分散投资风险。在良好的组织网络之下,横向企业与厂商之间、上下游企业与厂商之间可合理高效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共同抵抗市场交易风险,提升竞争力。

第四,降低了市场维护与监管上地的费用。专业市场由于其场所相对固定,可以集中管理和维护。对于市场内部的矛盾与冲突,管理者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混乱局面的出现,同时也促进了监管体制的完善和健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交易秩序。

四、专业市场内生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条件

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商品流通的组织制度,是发展中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种必然产物,之所以存在内生报酬递增机制,*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专业市场的存在与发展是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与国情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竞争型产业的大规模、单体企业的小规模发展。中小微企业在我国企业总量中的数量众多,约占90%,还没有能力且现阶段也不可能单独构建自己的分销渠道。而欧美国家则不同,企业规模较大,因而具备一定的资源、物力、财力,可以够建大规模品牌生产集团和商贸集团,是超市、百货商场等业态迅速兴起。在中国,专业市场则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为缺乏独立销售网络和现代化营销能力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一个十分便利的大规模共享式销售网络交易平台。

(2)城乡居民人口众多、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鉴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农村人口在人口占总量的近60%,所以总体来说我国消费者整体收入水平不高,购买力水平较低,因此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价钱,而不会对购物环境有过多要求。专业市场正是符合这一特点,从而为消费者及时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使消费者相比其他业态得到*大效用。

(3)交通、物流、冷链、通信等现代流通基础设施薄弱,条件受到限制。例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受到时间条件的限制,为保证其质量新鲜必须在有限时间内销售。同样,工业消费品也存在季节性问题。专业市场提供了一个集聚人流、物流从而实现信息集聚、可降低双方信息搜寻成本的场所。

(4)专业市场是近似于完全竞争的专业市场,市场自由度较大,商户之间竞争激烈,因此降低交易费用的途径来自众多交易方的激烈竞争,竞争越充分,市场的效率就越能得到体现。

五、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我国专业市场在我国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其背后所存在的内生报酬递增机制。专业市场作为一种适合中国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的商品流通形式还将较长时期存在,各地方政府应当有序规划,扶持发展。为此,可以从两大方面入手:

从政府方面来看,建议做到三点:(1)颁布有利政策法规,促进专业市场的又好又快发展;(2)进行发展规划指导,拓宽专业市场功能,为专业市场规模化创造良好的条件;(3)联动产业发展来协调专业市场发展,打造数字平台,提供市场信息。从专业市场自身来看,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考虑:(1)推进专业市场公司化发展,引进治理结构,构筑市场品牌与商户品牌的双重效应;(2)积极培育专业市场新型业态与经营模式,如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促进其转型与提升。③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专业市场向竞争型产业的上下游渗透,构筑多层次的流通体系,提升流通绩效。

【参考文献】

「1」刘天祥:我国专业市场发展前景探讨.商业时代,2007(13)

[2〕郑勇军:解读“市场大省”一浙江专业市场现象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3j陆立军、王祖强: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M〕.格致出版社,2008

「4]刘天祥:中国专业市场运行概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10

「4]刘天祥:中国专业市场的演进:基于交易费用的研究[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刘天祥: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刊,2007(l)


上一篇: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关系研究
下一篇:参展商和参展观众视角下武汉市会展业满意度研
友情链接